2025年3月,美国政府以“财政紧缩”和“效率提升”为由,宣布削减国际广播预算,关闭自由亚洲电台(RFA)和美国之音(VOA),其中包括这两个媒体的藏语部,这一决定如同一记重锤,狠狠砸在无数藏人心上。
泥塑《农奴愤》以夸张手法演绎了两个杀人的故事。然而活埋、凌迟与下油锅这类最可怕的酷刑从来不是藏人的发明、传统和擅长。
西藏丹萨梯寺所有的那些在文革期间被炸过、烧过的佛像法器,皆都伤痕累累,残迹斑斑。
在西藏博物馆,我最后参观了民俗文化展。这个展览显然被设计成一幅充满色彩的西藏民俗画卷,然而在展厅的一角,我见到了最震撼的几件展品。
嘉乐顿珠先生在印度于2月8日以97岁的高龄离世,我深感悲痛而惆怅。因为这意味着一位亲历并深度参与西藏近代史的重要人物的谢幕。
作为“西藏自治区成立30周年大庆援藏62项工程之一”,西藏博物馆于1999年建成,地点选在达赖喇嘛的夏宫罗布林卡对面,也因此,这座博物馆的使命显然不仅仅是收藏和展示历史,而是要“创造”历史。
2013年夏天,“拉萨老城区保护工程”宣告竣工。官方媒体对此盛赞,称之为是对拉萨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升级。然而,走入其中便能感受到,这不仅是商业化的改造,更是一场对历史的改写工程。
在所谓“旧西藏”的拉萨,实际上只有两座监狱——雪监狱与朗孜厦监狱。朗孜厦原为图伯特政府甘丹颇章政权时期的拉萨法院,其底层为监狱,二层则是办公地点。与中共宣传的“人间地狱”大相径庭的是,这两座监狱关押的犯人很少,而且管理松散。
近年来,拉萨增添了多个展览馆、纪念馆、剧场,统称为“爱国主义教育基地”。而今又有新话再次命名,称其为“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实践基地”。似乎整座古城的每一块砖瓦都在诉说着“翻身农奴”的感恩和欢呼。实际上这是一种有意识的、有步骤的历史改写和洗脑叙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