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了解决海上养殖的“白色污染”,这几年福建淘汰养殖用泡沫浮具,升级为塑胶浮筒,然而大量浮筒有如“毒胶囊”入侵金门海岸,白色污染换个型态继续上演。养殖大省还打着“渔业碳汇”热词,把贝类和藻类视为碳汇,也被质疑“洗绿”。
疫情后,全球皮草产业首次出现明显下滑,中国市场也大规模萎缩,过去一年,中国皮草生产企业的破产率超过4成。这一场豪赌并未划下句点,近年中国农业农村部批准山东、河北等养殖大省开展“毛皮动物屠体饲料化利用试点”项目,为公共卫生添上隐患。
当各国陆续终止虎鲸繁殖和展演,中国却背道而行,去年圈养虎鲸数量攀升为全球首位。
中国鲸类联盟发布最新报告,中国目前营运中的鲸豚馆有101座,短短10年数量翻了2倍多。
旅居澳门的艺术家蔡国杰长期关注人和土地议题,最近在高雄市立美术馆展出〈航道〉和〈垂直土地〉两件作品,聚焦中国越界的海漂垃圾和抽砂船,意图透过艺术创作投射出金门身处的地缘政治与环境生态难题。
珠江口大湾区是全球最大的中华白海豚栖地,光是香港水域的白海豚20多年来下降8成。去年底,香港提交明日大屿的填海环评,澳门打算利用建筑废料填海造岛,而大湾区还有多条跨海通道正在修建,白海豚的家园不断埋下抄家灭门的劫数。
香港国际机场第三跑道系统去年11月底全面启用,香港渔护署也宣布成立北大屿海岸公园作为生态补偿,加强保护濒危物种白海豚的核心栖地。
今年是有气象纪录以来最热的一年,中国广州迟至11月下旬才入秋,写下1961年以来的最长夏天纪录。柳叶刀倒数计时报告捎来警讯,2023年中国热浪相关死亡人数为3.7万人,创下历史第二高,新疆是重灾区之一。
联合国气候峰会COP29正在西亚和东欧交界的阿塞拜疆上场,气候变化和碳排放重磅报告接连捎来危急警讯。此际亚洲和欧洲也陷入诡谲的风暴,11月西太平洋和南中国海罕见出现4个台风,由夏入秋强烈台风接力横扫中国华南地区、中南半岛,10月西班牙遭遇世纪洪灾,接二连三打破纪录。
今年由夏入秋,中国爆发一波波水母潮,近岸发电厂叫苦连天,渔家乐不可支海蜇大丰收,食用水母送上家门看似一场盛宴,渔民却发现鱼蟹捕得少了。捞不完的水母,背后是算不清的环境帐。